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三步六要十二法
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三步六要十二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与疑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癌前病变,是导致胃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的治疗十分棘手,西医认为不可逆转或难以逆转,几乎无有效治疗手段。本病属中医“胃痞”、“胃脘痛”、“嘈杂”的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优势,我们治疗了大量的CAG病人,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多数患者得以治愈。现将萎缩性胃炎“三步六要十二法”介绍如下:
(一)萎缩性胃炎治疗三步骤
1.舍病从证,辨证除症
CAG患者常为病延日久,病情错杂,既有脾胃虚弱、气阴亏损虚证,又有气滞、血瘀、湿阻、热郁、寒凝、食滞等证,常见临床症状有脘痞、纳呆、腹胀、烧心、嘈杂、嗳气、厌食、便溏、或便秘、消瘦、神倦等。该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治愈,需要一个较长的疗程,但通过正确的辨证论治在较短时间内消除症状是有可能达到的,故治病治疗的第一个阶段的重心是“辨证论治”。该阶段的治疗目标,一是解除病人的痛苦;二是增加病人的饮食而促进营养的摄入;三是改善全身的衰弱状态;四是增强病人治愈的信心。在该治疗阶段中,不为病所拘,而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差异及轻重之不同,辨证论治,以求较快缓解症状。脾胃虚弱者健脾和胃,脾胃湿热者清化湿热,肝胃不和者疏肝和胃,胃阴亏虚者养阴益胃,胃失通降者降胃导滞,寒热虚实夹杂者新开苦降、寒热并治、虚实同调。症状顽固不解者,结合针灸治疗。许多CAG患者以脘痞为主诉,病人胃脘痞闷,如压重物,食后胀甚,可依据辨证结果采用运脾除痞、祛湿除痞、行气除痞、导滞除痞、补中除痞等法,使胃痞症状解除。该阶段多需1~1.5个月时间。
2.病证结合,标本同治
通过第一阶段的治疗,患者大部分症状得到缓解,基本消除了“癌变”的恐惧心理,治疗信心得以增强。此时进入第二治疗阶段,即“病证同治”。其治疗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疗效,彻底去除临床症状;二是针对CAG本质,改善病理状态。本阶段将CAG的“病”和临床所见的“证”结合起来,既抓住该阶段病机变化的主要矛盾(证),又顾及了CAG的基本病理变化(病),使证得以消除,病得以改善。该阶段用药特点是谨守病机,一方面依据辨证用药,另一方面针对CAG的基本病理变化用药,如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养胃护膜等。此步伟过渡性治疗阶段,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
3.无证从病,逆转病机
经过前两阶段的治疗,绝大部分病人的症状得以消除,处于无证可辨状态,此时,无证从病,从两个方面入手治疗。一是根据CAG的基本病理变化展开治疗,冀望逆转病机,促进萎缩黏膜得到恢复;二是结合病人体质,从整体进行调治,促进全身衰弱状态全面恢复。CAG以胃腺萎缩、黏膜变薄、胃酸减少为其主要病理特点,且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常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部分病人发生癌前病变。根据临床资料分析,本病的中医病理机制是正虚邪实,正虚主要是脾胃虚弱、气阴两亏;邪实主要有热蕴、气滞、血瘀、湿阻等。据此,本阶段治疗采用健脾益气、养阴益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化瘀抗化等法,以逆转萎缩的胃黏膜腺体,改善病灶处血液运行,消除炎性细胞浸润,促进病理组织向正常方向转化。常见药物有太子参、黄芪、山药、茯苓、白术、五灵脂、刺猥皮、莪术、鸡内金、枳壳、蒲公英、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黄连、木蝴蝶、凤凰衣等。笔者使用的经验方双蒲散经临床和试验研究证明对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应用于此阶段的治疗。
CAG的发生与人体体质有着密切关系,阴虚质、气虚质、瘀血质较为多见。在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辨体论治,调整全身状态,整体状态的改善有利于局部病变的逆转,也可防止疾病的复发。
(二)萎缩性胃炎治疗六要点
1.明确诊断,明晰病机
CAG病人多患病日久,久治不愈,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有胃脘胀闷疼痛、嘈杂烧心、食欲不振等,故难以从临床症状来与其他消化道疾病鉴别。由于该病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预后较差,因此首先要借助于胃镜和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尤其是对胃病时间长、年龄大的患者,必须说服病人进行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明确了CAG的诊断后,也就抓住了该病的基本病机和演变趋势,有利于展开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治疗。
2.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吴鞠通所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不仅是治疗外感湿温病的重要原则,对内伤脾胃病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相反相成。CAG多缠绵日久,由实转虚,由虚生实,由寒生热,由热转寒,气病及血,血病涉气,常为寒热夹杂、虚实并存、气血同病,治疗宜寒热并治、虚实兼顾,气血同理,常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黄连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等。可选用一些辛苦并进、攻补兼顾、气血同调的药对,如黄连与吴茱萸、黄芩于干姜、黄芪与莪术、党参与莱菔子、刺猥皮与八月札等。
3.斡旋升降,权衡润燥
胃居膈下,位于中焦,于脾胃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清降浊,纳运以健。CAG多久病缠绵,中焦失司,致气机升降失调,脾清不升则胃浊不降,胃降不顺则脾升失健,故患者常有脘腹痞满、食后饱胀、嗳气、喉头梗阻感及神疲乏力、面黄肌瘦等症。所以在治疗的全过程中都要斡旋气机的升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调畅,气机调畅则纳运得复。在处方用药时要注意升降药物相配,如健脾益气的黄芪、党参配以葛根主升及莱菔子主降之药对,活血化瘀时配以枳壳主降之药对,养阴益胃时配以木蝴蝶主升及全瓜蒌主降之药对,化湿醒脾时配以苍术主升及厚朴主降之药对。
吴鞠通说“胃之为腑,体阳用阴”,叶天士说“阳明胃土,得阴自安”,明确提出胃喜润恶燥的生理特征。胃为腑,其纳谷与磨谷之功能全赖于胃气(阳气)的推动,故曰“体阳”;而胃黏膜及黏膜腺体分泌之消化液是磨谷之物质基础,有赖于津液的化生和濡润,故曰“用阴”。如胃阴亏虚,可采用甘凉养阴、甘酸化阴、益气生阴等法纠正;若需用辛温理气药,宜加一二味养阴濡润药以防辛燥伤阴;如用温中祛寒之剂,也可配少量养阴药反佐。
胃喜润恶燥是相对而言,切不可一概投以滋阴柔润,如此势必矫枉过正,犯偏执之弊。我们曾统计了例CAG患者,有17位病人有湿阻的证候。湿浊中阻,则不可拘于“胃喜润恶燥”,而应健脾运中化湿。也有部分病人,阴虚与湿阻同时存在,治疗时要明辨主次,权衡润燥,润燥兼治。薏苡仁、茯苓、山药、扁豆、芦根既可养胃,又可渗湿,均是燥湿同治之佳品;参苓白术散集健脾、滋阴、化湿为一体,用之最为适宜。
4.疏肝理胆,调畅气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临证指南医案》也说:“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脾胃与五脏六腑均有着生理和病理上的联系,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肝胆,CAG亦是如此。其理由之一是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胃升清降浊,依靠肝气的条达;其理由之二是肝胃脏腑之贼,CAG久病必虚,肝气可乘虚横逆,犯脾伤胃,如叶桂所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起病之所”;其理由之三是患者因病久缠绵,情绪忧虑,因病致郁,致肝气郁结;其理由之四是肝分泌胆汁,胆储藏排泄胆汁,肝胆失疏,打死你这不循常道而上逆,内扰于胃,称为CAG的重要病机之一。据此,治疗CAG应管制肝胆对脾胃的影响,欲调升降,先疏肝胆,肝气得以条达,胆汁循于常道,则脾胃升降方能有序。肝喜柔,胃喜润,故疏肝利胆用药宜柔宜润,刚柔相济,不可温燥太过。常用药物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八月札、郁金等。肝喜条达,胃宜通降,故调畅气机以通为主,兼滞者行而通之,兼积者消而通之,兼瘀者化而通之,兼燥者润而通之,兼湿者运而通之。有胆汁反流者,应利胆降逆,加柴胡、黄芩、大黄、虎杖、厚朴、枳实、竹茹等。
5.心身并治,针药同疗
《黄帝内经》所言“一曰治神”,对于CAG治疗尤为重要。该病为癌前病变,绝大部分病人均有沉重的思想顾虑,担心是否即将转化为胃癌或已经变成了胃癌;或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绝望心理;或急于求成,产生盼望迅速获效并痊愈的急躁心理;也有部分病人对疾病不予重视,不坚持治疗。如果不对这些不良心理加以纠正,将不利于治疗。所以临床上应重视对病人的心理调治,首先利用现代检查技术给病人明确诊断,既可以不耽误病人的病情,又可以解除病人恐癌心理。然后举例说明该病通过行之有效的治疗,完全可以逆转甚至痊愈,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再是解释该病的主要病理演变特点,告诫病人必须予以重视并坚持完成疗程。通过以上心理开导,大部分病人能正确认识疾病而主动配合治疗。
针灸治疗胃病具有独特功效。一些CAG患者的个别症状十分顽固,中西药治疗不能解除,可辅以针灸疗法或耳穴贴压疗法。如顽固性胃脘痞闷,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等穴;顽固性胃脘灼热,可采用脘踝针治疗,也可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常取穴有脾、胃、神门、交感等。针灸及耳穴贴压疗法治疗胃病,有时可取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6.汤散并用,药食同调
汤剂具有配方灵活、药效迅速等优点,但也有煎服繁琐、价格较高等缺点,散剂、丸剂则服药及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本病治疗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患者症状明显,治疗宜因人而异、辨证论治,故以汤剂为主,取效迅速,如合并胃黏膜糜烂时,可空腹吞服锡类散以清热解毒、去腐生新;瘀血明显时,配以云南白药以活血化瘀止痛。治疗的第三阶段,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则采用经验方双蒲散、胃康茶等散剂治疗,其优点一是服用方便,有利于病人按时完成疗程;二是药价便宜,病人在接受;三是携带方便,一些外出民工、驾驶员等可工作、服药两不误。
胃是一个特殊的脏腑,药物入胃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而治疗局部病变,这是其治疗优势;但治疗同时,每天必须进食,冷热、粗糙、酸辣、酒等食物入胃后,又给胃黏膜造成新的损害,这是不利于治疗的一面。所以药物治疗与饮食调节同样重要,尤其是CAG患者,脾胃虚弱,更是药食同调。我们给每一位病人发放一份《胃病病友须知》,内容除胃病的介绍、煎药服药方法等外,重点介绍饮食的宜忌。CAG患者不宜进过烫、过冷、过硬、过酸、过甜、过辣、过咸的食物;不宜食易产气生胀的食物和粘腻的食物,如红薯、芋头、米粉、年糕、油饼、粽子等;不宜抽烟和饮烈性酒。倡导“温和饮食,适可而止”,“辨证施食,以喜为补”。辨证施食,一是患者宜食什么,忌食什么,不套用一个标准,而是以病人食后舒服为宜,如牛奶、豆浆、水果,应根据病人食用后的反应来确定;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和证型,指导患者制定食疗方案,如阴虚患者宜食凉润的食品,脾胃虚寒患者易多食暖中温补的食品。
(待续)
本文来源
何晓晖《脾胃病临证新探·新实·新方》,人民卫生出版社,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 上一篇文章: 腺肌胃炎治疗的四部曲——绝了!!!
- 下一篇文章: 腺肌胃炎——可防!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