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元旦快乐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多年。[1]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年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起源变化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已经沿用多年。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年所定,随着年的到来,它只有“68岁”。
元旦节假日注意事项
元旦以后,随着人们聚会的增多,一些“节日病”的发病率也远远高于平时。据统计,新年期间病人患胃肠炎、急性胰腺炎、酒精中毒和心肌梗塞等疾病几率增大,且易患群体以儿童和中老年人为主。一般从新年开始,急诊室都会有急性胃肠炎的患者前来就诊,有的是呕吐,更多的是上吐下泻,主要原因是春节期间暴饮暴食,吃得太多太杂,肠胃负担过大,导致肠胃不适。尤应引起注意的是,短时间内食用过多大鱼大肉等高脂肪食物易引发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专家建议,新年期间的饮食最好以清淡为主,中老年人应多吃有营养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一次不宜吃得过多、过饱,避免暴饮暴食,以防增加胃肠担。在聚餐时,切勿空腹喝酒,以免刺激胃黏膜,喝酒时不要喝碳酸饮料,如乐、汽水等,以免加快身体吸收酒精的速度,继而引发酒精中毒。
此外,多备一些养胃护胃、调理肠道的非处方适当调理还是有必要的。
对于胃部保护千万别陷入以下四误区:
误区一:胃病不会传染。
一般人普遍认为胃病不会传染。
但导致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的幽门螺旋杆菌是会通过唾液或飞沫传染他人。
误区二:牛奶可治疗胃病。
喝牛奶有松懈胸肌、缓解疼痛的作用。
但牛奶喝得太多反而会刺激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令胃溃疡病情恶化。
误区三:饭后可散步。
饭后可轻松散步。
若饭后做剧烈运动,会使血液流往他处,造成消化不良。
误区四:胃病和心理因素无关。
胃病不仅是生理上的疾病,也和心理因素有关。
脾气暴躁、长期心情不好、压力太大是造成胃病的因素之一。
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更易患胃病。
元旦祝福漫天的雪花,是飞舞的音符,
以思念谱成乐章,
用祝福奏出期盼,带给你,欢乐的一年
向东方采了一些吉祥,
问西方要了一丝好运,朝南方借了一份如意,
在北方扯了一把平安,
将这些全部送给你,元旦到了,
愿四面八方的幸福全部涌向你,
元旦快乐!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怎么样治疗白癜风好呢- 上一篇文章: 八大关键穴位帮你解决头痛难受的问题
- 下一篇文章: 阳台三盆花,医生领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