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张大爷多年的老胃病今夏没犯上

专家简介:周晓虹

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师从全国脾胃病专家单兆伟教授、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全国首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擅长治疗内科及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便秘、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胆胰疾病、顽固性失眠等,尤其对胃癌前期病变、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肠易激综合症、消化系统肿瘤术后的中医调理等颇有研究。

又到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年中最热的天气,中医认为伏天主要暑、湿、热三气当道,三气最易侵袭脾胃,导致脾胃功能下降,气血不足,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继而出现全身倦怠无力、心悸、失眠。

如何打好暑季“保胃战”,防止秋后算账?医院脾胃病科周晓虹主任推荐这“三宝”。

暑季保脾胃首选食疗

“这个时候食疗很重要,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多喝水,少吃冰;多吃苦,少吃盐!”周晓虹主任中医师介绍。

周晓虹称,高温环境中,人体的肠胃往往变得非常“脆弱”,表现为消化液减少,胃酸降低。加之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胃肠血液相对不足,更易使消化不良发生,所以饮食应选择宜温软易消化、清淡有营养的食谱为主。例如牛奶、鱼类、虾、瘦肉、鸭肉、豆制品、水果、蔬菜、米面杂粮等,以向人体提供足量的营养成分。适当多吃些新鲜瓜果、蔬菜如西瓜、绿豆、西红柿、冬瓜等具有防暑清热、解毒消炎、生津利湿作用的食品。

其次要多喝水,少吃冰。这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还能促使体内的脱氢酶活性增强,及时清除肌肉中的乳酸,消除疲劳。豆浆、淡茶水、橙汁、酸奶也为补水佳饮。   

冰棍、雪糕虽能消热解暑、止渴提神,但过量的食入冰棍、雪糕可损伤胃黏膜,而经常性的冷刺激,又可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时间久了还会得胃病。尤其对于患有急慢性肠胃道疾病者,更应少吃或不吃。还可能诱发头痛、月经失调(女青年)、肠套叠(婴幼儿)等疾患,给你带来不适甚至麻烦或灾难。

“多吃苦,少吃盐,对于暑期‘保胃战’也很重要!”周晓虹主任中医师称。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暑邪多夹湿邪为患,人常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头重身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的感觉,舌苔往往白腻而厚。而“苦能燥湿”,“苦能清热”,苦味食物可通过健脾除湿清热作用,达到平衡身体机能的目的。常用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   

钠主要以盐的方式存在,摄入过多可能诱发诸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多种致命性疾患。一旦提高了人体细胞内的钾含量,削减钠的含量,不仅能降低上述诸病的发生几率,而且能纠正正常细胞的变异,甚至促使癌细胞“改邪归正”。一日三餐吃淡一点,将每天的食盐量减少到6克以下,不仅是暑季的饮食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季节。

常用清热解暑中药可调理脾胃

藿香

有解暑化湿,理气和胃作用。治疗感冒头痛、胸脘闷胀、恶心呕吐、便泻、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

佩兰

有解暑,化湿,醒脾的作用。治疗头晕昏闷、胸脘闷胀、食少、恶心呕吐、腹泻。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

荷叶

有解毒清热的作用。治疗中暑头闷、痱毒、身痒。每次15克,分2~3次煎服。

香薷

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的作用。治疗受夜寒后发热无汗、腹痛腹泻等症。每次3~5克。平素体弱、汗出过多者慎用。

西瓜翠衣

即西瓜的青色外皮。有清暑,止渴,利尿的作用。治疗中暑心烦、躁热、口渴、小便短少。每次用30克,煎服数次,多食西瓜亦有上述作用。

竹叶

有清热除烦,利尿的作用。治疗夏日受热心烦、小便色深黄、量少不畅。每次10克,分2次煎服。如有口舌生疮时,更为相宜。

丝瓜皮

有清暑热,止烦渴的作用。治疗中毒、心烦、口渴。每次用鲜丝瓜皮20克,分2次煎服

按摩开胃穴

食疗、中药调理以外,周晓虹主任中医师还给大家介绍了按摩开胃穴的方法,感兴趣的可以在家自己按一按,对健脾开胃也很有好处。

双侧太阳穴(额头两侧)、合谷穴(拇指和食指指根,虎口根部)、足三里穴(膝盖外下缘凹陷处向下移三指,再向外移一指处),按摩10分钟,可明目、醒脑、健脾、开胃。如果是男士在伏天的时候也可以喝点有温中祛寒、补益脾胃作用的药酒。

编辑:张红除专家照片外,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赞赏

长按







































只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复方蜂胶酊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waw.com/wytz/1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