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会变癌吗

市区王阿姨腹胀、嗳气、反酸、食欲下降一年多了,自服一些“护胃药”也不见明显好转,在朋友介绍下到我院内科门诊就诊,行胃镜检查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王阿姨回家后马上“百度”了一下,发现有慢性胃萎缩性胃炎早晚转胃癌的说法,这下可把她吓坏了,不过这种担心有道理吗?

王阿姨的检查

结果单

今天是第15个“国际护胃日”

我院消化内科楼医生

为您科普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导致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使得胃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就像我们人年龄大了皮肤也会变薄,会有皱纹,胃其实也一样。萎缩并不是胃整个变小了,而是胃的粘膜层变薄,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

医院做胃镜检查有些有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些没有?

首先内镜下诊断萎缩性胃炎是医生的主观判断,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判断标准仍以病理检查为准。但由于萎缩性胃炎初起时是局灶性的,就是胃腔只有某几个粘膜点发生了萎缩,活检的时候是否取到萎缩的组织就会让每次病理结果都不一样,这也从侧面说明患者的萎缩是局灶性的、轻微的,建议还需行胃泌素和胃蛋白酶检测。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就是胃粘膜细胞在长期的炎症刺激下发生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使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了。

肠化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就要癌变了?

正常情况下,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

肠化分为四种类型:

胃粘膜病变进程

①完全性小肠化生

②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③完全性结肠化生

④不完全性结肠化生

不少患者认以为肠上皮化生必然往胃癌发展,其实不然。

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

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仅仅是有一定关系!

要知道肠上皮化生离胃癌还有漫长的一段距离,所以千万不要因为检查出肠化生就背上思想包袱,焦急忧虑,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又称为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通俗地说,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胃粘膜细胞已经失去正常细胞形态,而接近于癌细胞的形态了(但还未变成癌细胞)。通常用「轻度、中度、重度」,以及「低级别、高级别」分别表示其接近癌细胞的程度。

?..?~?.?~?..?..?~?.?~?..?..?~?.?~?..?..?~?.?~?..??.?~?..?~?.?..?~?.?~?..?..?~?.?~?..?..?~?.?~?..?

什么药物能防止普通胃病发展为胃癌?

很遗憾,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以肯定地逆转萎缩性胃炎或防止其发展为胃癌。比较有益的是先清除幽门螺杆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降低胃炎发展为胃癌的发生率。

有些研究认为,增加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率。体内缺乏叶酸者,补充叶酸可能改善萎缩性胃炎,减少胃癌发生。

而且我们要知道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需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及早识别和及早干预,也是一种防止癌变的有效途径。

楼群英特别强调,对中重度萎缩、肠化者1年复查胃镜一次;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6个月复查胃镜一次;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以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END

本文供稿:楼群英

本文编辑:许俊萍

本文主审:陈会民

医院

为民

惠民

利民

良心

良药

良医

人品

品质

品牌

少花钱看好病质量优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waw.com/wytz/1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