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腺胃炎肌胃炎发病原因与防控
一、发病原因:
此病病原学复杂,真正病原尚未定论,腺病毒引起的呼声比较高,此病由多种因素的共
同作用引起,此病导致腺胃、肌胃功能及结构发生改变。大体可分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
1、传染性因素:
垂直传播疾病原因,通过父母代直接传播给下一代雏鸡的疾病,例如:网状内皮增生症、呼肠弧病毒、鸡贫血因子等造成肉鸡腺胃肿胀、肌胃角质层糜烂、法氏囊、胸腺等免疫器官萎缩,并造成鸡群的免疫抑制,导致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感染,导致鸡群的发病率升高。
沙门氏菌病及魏氏梭菌感染也会造成肠道肿胀、出血,肠粘膜脱落,严重时有卡他性及纤维性假膜,也能够导致腺胃肿胀、肌胃出血。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能够造成鸡的腺胃肿大、出血,采食量下降,机体消瘦。
鸡痘尤其是眼型鸡痘引起的眼炎也会导致腺胃炎的发病,夏季秋季蚊虫多的季节鸡痘发病比较严重,腺胃炎的发病率也较高,夏季和秋季在腺胃炎多发的地区,很容易发生先先眼炎后继发腺胃炎的病例,给养殖造成很高的死亡率,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禽的腺病毒也会造成机体的免疫器官萎缩,破坏免疫功能,造成继发腺胃炎、肌胃炎的发生,形成腺胃的肿胀。
2、非传染性因素
饲料或鸡舍霉菌毒素超标,导致霉菌感染及霉菌毒素中毒。霉菌毒素在动物的机体可以
长时间长期的储存,产生累计效应,导致霉菌毒素中毒,霉菌毒素长时间的在体内,对腺胃与肌胃交接处造成溃疡,肌胃角质层增厚、脱落、易剥离,角质层下形成出血性溃疡。霉菌毒素还能造成机体免疫抑制,使其它病原微生物有机会侵入感染,造成大批量死亡。
饲料中的营养问题,饲料中鱼粉、豆粕、维生素、脂肪、肉粉、肉骨粉等保存不当,很容易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的生物胺,生物胺又抑制了机体酶代谢,引起胃酸的分泌过多,导致了腺胃溃疡、极为糜烂。
维生素E和维生素B12的缺乏,造成生物膜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蛋白质变性,酶和激素失活,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家禽的代谢失常,发生肌胃黏膜黏连、肌胃糜烂。
二、流行特点
鸡腺胃炎、肌胃炎不分品种、日龄均能感染,主要对商品肉鸡危害最严重,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季、秋季多发,全国各地均有该病发生。当此病单独发生时死亡较低,继发其他疾病时死亡率增加。
病鸡和受感染的鸡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污染的鸡舍、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此病一旦发生很难彻底消灭,另外此病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临床上主要是以水平传播为主,鸡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饲养管理条件关系密切。
三、临床症状
病鸡羽毛粗糙无光泽、冠髯苍白、萎缩、可视粘膜苍白、腿部皮肤发干,食欲减退,饲料转化率低,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粪便呈现黄色细软条状,呈油性“鱼肠样”“烂柿子样”“烂胡萝卜样”。个别出现综红色至黑色的稀粪便,病鸡嗉囊内有积液,颈部膨大,流泪、肿眼、甩头及呼吸道症状,鸡群有呼噜声。
病程到中后期呼吸道症状基本消失,病鸡精神沉郁、闭眼呆立、双翅下垂,羽毛松乱,采食量和饮水量严重下降,个别病鸡眼结膜浑浊,甚至出现失明症状,影响采食。病鸡渐进性消瘦,生产水平下降,生长缓慢或停顿,导致群体整齐度差异较大,体重不达标,有时呈现负增长趋势,最后衰竭死亡。
四、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腺胃肿胀如球状,呈乳白色,腺胃乳头水肿、出血,腺胃粘膜肿胀变厚,乳头
界限融合,腺胃壁增厚、水肿,轻压可挤出乳状液体,肌胃内膜出血、增厚、硬易开裂,严重的出现火山口样的溃疡甚至肌胃穿孔。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免疫器官萎缩严重,肠壁变薄、出血,肠道粘膜脱落并充满未消化的饲料,胆囊充盈呈暗绿色,胆汁外溢,嗉囊扩张,内有黑褐色粘液。
五、药物治疗
上午组:黄芪提取物g/袋兑水斤
按全天饮水量计算集中饮水4-5小时
下午组:益多多g/袋兑水斤
按全天饮水量计算集中饮水4-5小时
晚上组:寡糖维他g/袋兑水斤
按全天饮水量计算集中饮水一晚上
备注:1、本病跟霉菌毒素关系紧密,要注意饲料、鸡舍环境、料槽等等的霉菌,及时清理料槽,减少霉菌滋生。
2、加强管理,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病的发生几率。
3、选择健康鸡雏,避免垂直传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鸡腺胃炎发病的根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