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三步六要十二法(续)

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三步六要十二法(续)

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三步六要十二法(续)

(三)萎缩性胃炎治疗十二法

1.安中和胃法

和胃安中,是寒热并治、虚实同理、气血同调的和胃之法,适用于寒热虚实错杂之胃气不和证,症见心下痞满或疼痛、烧心或嘈杂、纳少、口干口苦、大便不调、舌苔或黄或白。方用笔者经验方调胃汤或半夏泻心汤。常用药物有姜半夏、黄连、黄芩、党参、干姜、桂枝、吴茱萸、白芍、白术、蒲公英、枳壳、丹参、海螵蛸、莱菔子等。

2.健脾益气法

CAG为慢性虚损性疾患,脾胃气虚常常存在于疾病全过程中,常见临床表现有胃脘嘈杂似饥、脘腹痞闷、纳呆食少、神疲乏力、面黄肌瘦、舌淡体胖、脉细弱等,所以健脾益气法也要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常用药物有红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炙甘草等。

3.益气养阴法

气阴两虚是CAG的重要病机之一,气阴亏虚症状在临床上也最为常见,如胃脘痞满或闷痛、纳少、神疲、消瘦、口干舌燥、便干、舌干苔少、脉细弱数等。参苓白术散既能健脾益气,又能滋脾育阴,甘缓益胃,其药性平和,故临床最为常用。常用药物有太子参、西洋参、北沙参、山药、茯苓、薏苡仁、五味子、莲子肉、枸杞子等。

4.滋阴养胃法

胃为燥土,性喜润养。胃阴不足证是CAG做常见证型之一,表现为胃脘灼热隐痛、口咽干燥、喜饮、食少易饥、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滋胃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甘凉润濡法,药物有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天花粉、芦根、生地黄等,常用方剂是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二是酸甘化阴法,用于胃阴亏虚、胃酸不足之证,常用药物有白芍、山楂、乌梅、木瓜、甘草等。

5.消痞除胀法

胃脘痞满是CAG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难以消除的症状。消痞除胀的具体方法有运脾消痞法、理气消痞法、祛湿消痞法、导滞消痞法、补中消痞法等。

(1)运脾消痞法:适用于脾失健运气机阻滞之胃脘痞满证。常见表现是脘部痞满,不知饥饿,食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等。方用六君子汤、枳实丸加减。常用药物有红参须、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枳壳等。

(2)理气消痞法:适用于肝胃失和、胃气不降之脘腹痞满证。兼见胸胁胀闷、嗳气频昨、嗳气和矢气则舒、脉弦等。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四磨汤加减。药用柴胡、枳实、枳壳、厚朴、青皮、槟榔、大腹皮、莱菔子等。

(3)祛湿消痞法:适用于湿滞脾胃之脘腹痞满,兼见口腻或口甜纳呆,大便溏薄或黏滞,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缓。脾胃寒湿用平胃散,脾胃湿热用连朴饮。常用药物有苍术、厚朴、茯苓、半夏、陈皮、砂仁、蔻仁、薏苡仁、羌活、佩兰。

(4)导滞除痞法:适用于食滞胃脘、积结肠道之脘腹痞满、嗳腐吞酸、大便不爽或大便干结、脉象弦滑。方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药用莱菔子、枳实、谷麦芽、鸡内金、山楂、大黄、槟榔、大腹皮。

(5)补中除痞法:适用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之脘腹痞满,患者形体瘦弱,神疲无力,脘腹胀满,站立或食后更甚,而平卧时减轻,舌淡苔白,脉学细弱。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柴胡、升麻、葛根等。

6.行气通降法

适用于胃气不降、腑气不通之胃脘胀满,嗳气或矢气后则舒,或大便干结难解。方用五磨汤、木香槟榔丸,常用药有大黄、枳实、槟榔、木香、大腹皮、厚朴、莱菔子等。大黄能导滞通降,保持大便通畅,故最为常用。

7.清热杀菌法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导致CAG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又发癌变的因素之一,所以若Hp阳性者,在辨证用药时加用一些清热杀菌药,如黄连、黄芩、虎杖、大黄等,或中西药结合治疗。

8.祛湿运脾法

湿邪伤脾,脾虚生湿,湿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若湿阻中焦,治疗当以祛湿为重点。祛湿为重点。祛湿之法有燥湿、化湿、渗湿之分,燥湿又有辛温燥湿药有半夏、陈皮、苍术、厚朴、羌活等,常用苦寒药有黄连、黄芩、栀子、龙胆草等,常用芳香化湿药有砂仁、蔻仁、佩兰、藿香等,常用甘淡渗湿药有薏苡仁、芦根、茵陈、茯苓、猪苓、泽泻等。

9.理气活血法

血瘀是CAG的基本病机,其表现为黏膜下血管显露、舌质黯紫、舌下脉络粗张、胃脘刺痛等,故治疗时配以丹参、当归、郁金、川芎、石见穿、延胡索、王不留行、八月札等理气活血药。

10.祛瘀抗化法

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CAG的重要病理变化,属于血瘀病变,西医无特殊治疗方法,大大量的临床病例证明中医药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中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石见穿、鸡内金等有抗肠上皮化生的作用,与刺猥皮、三七、五灵脂、蒲黄、九香虫等化瘀药同用,能起“祛瘀抗化”之效。

11.养胃护膜法

由于CAG胃黏膜腺体萎缩、病菌入侵、食物刺激等原因,胃黏膜极易损伤,如糜烂或黏膜内出血等,故要注意对胃黏膜的保护,防止损害因子的侵袭,促进黏受损黏膜的修复。临床实践证实白及、甘草、五灵脂、蒲公英、木蝴蝶、凤凰衣等重要具有良好的养胃护膜作用,可以选用。

12.制酸反佐法

大部分CAG患者是胃酸缺乏,所以医者常加酸性药物如白芍、乌梅、木瓜等以酸化酸。但临床上也有局限性胃黏膜萎缩病人反胃酸增多。根据阴阳制约与互生之理,我们将酸性药物与制酸药物同用,即处方中加用海螵蛸、瓦楞子等,抑酸反佐,激活胃腺,促进胃酸自生。

(四)病案举例

例1:应某,男,29岁,商人,江西抚州市人。年6月10日初诊。

主诉:胃脘疼痛、灼热2个月。有胃病史5年,近2个月来感胃脘隐痛,灼热嘈杂,得食稍缓,多食胃脘胀闷,口干不思饮,大便不实,头晕目花,面黄体瘦,耳鸣寐差,舌质偏红,苔黄稍腻,脉细弦力弱。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病理切片诊断为“浅表-萎缩性胃炎(中度),肠上皮中度化生”,Hp(-)。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热蕴阻。治以健脾祛湿,清热和胃。处方:苍术8g,厚朴5g,陈皮6g,姜半夏8g,白术15g,茯苓15g,党参10g,干姜3g,黄连4g,吴茱萸3g,北沙参12g,莱菔子15g山楂12g,谷、麦芽各15g,5剂。

二诊时胃脘胀闷减轻,纳食有增,一诊方加蒲公英15g,7剂。三诊,诸症缓解,口干减轻,苔腻见减,脉较有利。再拟二诊方,苍术改6g,加石见穿15g,7剂。四诊时胃脘胀闷明显减轻,纳食转佳,大便成形,偶有胃脘隐痛,饥饿后有烧心,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此湿热已除,治当结合辨病,三诊方去苍术、干姜,加八月札12g,7剂。以四诊方进退至十诊时,胃无所苦,食纳旺盛,唯时有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净,因无证可辨,治宜以CAG病机为重心,健脾益气以增强体质,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血流,抗化以除肠上皮化生。处方:党参12g,白术12g,土茯苓15g,薏苡仁20g,姜半夏8g,陈皮6g,黄连3g,北沙参15g,谷芽、麦芽各15g,刺猥皮8g,八月札12g,莱菔子10g,7剂。十一诊时以十诊方去半夏,加黄芪、莪术、石见穿等,连续服药3个月。共治疗三个半月后复查胃镜显示“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为“胃窦粘膜浅表性胃炎,未见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CAG痊愈,嘱服归脾丸和猴菇菌片2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12年未有反复。

例2:许某,男,40岁,警察,江西抚州市人。年3月1日初诊。

主诉:胃痛胃胀10年,加重1个月。间歇性胃痛胃胀近10年,因1个月来症状加重,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食管炎、萎缩性胃窦炎、胃黄色素瘤、十二指肠溃疡”。西医治疗2周效果不显。刻下胃脘痞胀难忍,饥时嘈杂,食后胀闷,伴胸骨后灼热,吞酸,口苦口干,大便时结时溏,面色萎黄,疲乏无力,消瘦,肢冷,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治拟虚实同调,寒热并治,益气养阴,祛瘀抗化。以半夏泻心汤、参苓白术散、左金丸、失笑散四方化裁治疗。处方:姜半夏8g,黄连4g,干姜4g,太子参15g,茯苓12g,吴茱萸3g,白术12g,山药15g,白芍15g,北沙参12g,五灵珠脂10g,石见穿12g,刺猥皮10g,蒲公英15g,莱菔子15g,7剂。锡类散14支,温水调吞服,每次1支,1日2次。

二诊胃脘灼热缓解,胀满已轻,精神好转,口苦,便结,舌脉如前,去吴茱萸加龙胆草3g,大黄2g,7剂。三诊时诸症大减,纳食增进,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变化,11周后症状基本消除,饮食正常,体重增加,患者要求复查胃镜,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示“萎缩性病理改变、黄色素瘤、溃疡均消失”。经中医药治疗两个半月,病与证均愈,再服胃康散4号(笔者经验方,院内制剂)1个月以资巩固。随访6年,身体健康,病无复发。

(完)

前文







































去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waw.com/wytz/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