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C陈胜良教授功能性胃肠病
上海交通大医院
陈胜良教授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现状
功能性胃肠病目前占所有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的50%~70%,疾病的发生受心理认知、社会活动、进食相关的行为学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易反复发作就医,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耗费医疗资源,影响医患关系,甚至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目前,功能性胃肠病诊治实践中,存在较为突出的偏颇或误区,加剧了功能性胃肠病相关的临床工作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挑战。
医疗问责环境影响、不客观、不全面健康知识的获得等原因阻碍了医生诊断功能性胃肠病秉持的客观理念,使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置目标未被明确锁定。诸如“食管炎”“慢性胃炎”“结肠炎”等胃肠黏膜改变及其与胃恶性肿瘤风险关系的理念认知存在较大的盲从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定位和处置理念“抢镜”了功能性胃肠病的角色本位,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置目标,加大了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置困难。
医患双方对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特别是处置目标沟通不到位,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保健行为理念,增加了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或诱因。
重视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综合症
症状重叠是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表现中特别突出的表象,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非常普遍。事实上,只主诉一种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不足所有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1%。在功能性胃肠病处置临床实践中,重视症状重叠是非常正确的思维方式。
功能性胃肠病相关共识中也有重要的篇幅强调症状重叠,显示这一领域的学者对此事非常重视。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重视”目前更多地体现在认知层面,对于其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探讨尚不够深入,更不用说上升到治疗层面。事实上,对于症状重叠的发病机制认识只有上升到治疗层面,才能有利于准确选择治疗药物,真正有益于提升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置水平。
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的关键机制是胃肠道动力紊乱以及胃肠内脏高敏感。其他众多的病因、诱因等均通过上述两大病生理环节引发胃肠道多样化重叠症状。其中胃肠运动紊乱是极其复杂的,运动紊乱形式不均一。它既是消化效率降低、消化道黏膜慢性炎症、神经体液调控紊乱、内脏敏感反应过度等环节的结果,也是这些环节的原因。这些正确的认识对于临床医生处置功能性胃肠病症状(特别是症状重叠),正确选择胃肠动力作用药至关重要。
处置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时,针对胃肠动力紊乱的药物选择
功能性胃肠病药物治疗实践中,在整体胃肠道运动紊乱不是极端过度的情况下,针对胃肠运动紊乱这一病理生理学环节,可以首选尝试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以取得更好的疗效。马来酸曲美布汀是一种调节胃肠运动的药物,其影响胃肠运动的靶标是胃肠道平滑肌细胞上的阳性离子通道。其对胃肠道不同部位运动状态的影响不同,对兴奋性缺乏的部位,可增加收缩的兴奋性;对于蠕动过强的阶段,可起到解痉作用,从而达到“双向”调节的目的,使胃肠道朝向恢复生理运动需求的方向调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专病团队胃炎诊疗团队
- 下一篇文章: 帮帮大田这个三个年幼孩子的父亲,他年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