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患者,反酸烧心,中医药调理胃息肉

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 https://m.39.net/disease/a_7383270.html

大家好,我是中医卢医生。胃息肉是消化道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复发率较高;越来越多患者寻求中医治疗,希望能消掉息肉、避免复发。

下面就详细和大家讲一讲。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乳头状组织,本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上腹隐痛、腹胀等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常根据其临床症状归为“痞满”“胃脘痛”等范畴。中医认为,胃息肉的形成为浊毒、痰、瘀、虚相互兼夹致病,浊毒贯穿疾病始终。胃息肉初期治疗,以化浊解毒、消痰化瘀为主,后期以调阴阳、补气血为主。对直径>1cm的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可以先行内镜下切除,再结合中药综合调理机体内环境,从而降低胃息肉的复发率及癌变率。下面分享一个案例,请大家看看,中医药针对胃息肉,伴反酸、烧心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用药思路。患者是位男性,62岁。患者因为胃脘部间断性的胀痛,反酸、烧心,去医院看病,发现胃部有0.5*0.6cm息肉;胃窦部轻度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显示,是炎性息肉。患者吃一段时间西药后,胃部胀痛感、烧心感改善不明显,因此开始寻求中医治疗,来到了门诊这里。患者初诊时,胃脘部胀痛,烧心、反酸,口干、口苦,口中黏腻,面色晦暗、发黄,偶有恶心、呃逆,大便1-2日1次,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中医诊断,是胃脘痛病;中医辨证,是浊毒内蕴,痰瘀互结之证。

治疗上,以化浊解毒,消痰化瘀为主。患者烧心、反酸严重,用药上,以海螵蛸、瓦楞子、生地、牡丹皮、儿茶清热抑酸;患者口干、口苦,考虑到肝胆热盛,加用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以清少阳邪热;加用栀子、黄连增强清热之力;患者面色晦暗、口中黏腻为中焦失运,湿浊上犯,加用藿香、佩兰化浊解毒,清半夏、砂仁运化中焦,化痰行瘀,外加延胡索、白芷止痛,莱菔子降气止呕,厚朴行气止胀。同时,叮嘱患者清淡饮食,少食油腻、辛辣、甜腻等食品,避风寒,畅情志。患者复诊时,反酸、烧心的症状减轻。但是仍然口中黏腻,面色晦暗,发黄,牙龈肿痛。大便每日2次,质偏稀,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接下来用药,在前方基础上,减瓦楞子、海螵蛸,加生石膏,蒲公英以泻胃火。患者三诊时,胃部反酸、烧心的情况已经不明显了。牙龈肿痛消失,口干、口苦消失,面色较之前有光泽,恶心、呃逆减轻。但是睡眠情况不佳,食欲不振,舌质红,苔薄黄。接下来用药,在前方基础上,去石膏、生地、竹茹,加鸡内金以健脾消食。患者一直坚持中医调理,在用药3、4个月的时候,胃部已经没有明显不适。饭量增加,精神好转,面色红润,睡眠质量改善。医院复查了一趟,发现胃部息肉消失不见。

轻度肠上皮化生减轻,变为灶性肠上皮化生。后续随访半年,患者病情稳定,息肉没有复发,胃部烧心、反酸等情况,也没有发生。我们来总结一下:患者老年男性,多年来饮食不规律,嗜酒,终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故见恶心、呃逆;水湿内生,日久浊凝,郁而不解,蕴积成热,故见烧心、反酸,口干、口苦;热壅成毒,浊毒内结,蒙蔽清阳,故见面色晦暗,发黄,浊毒日久,气滞不行血瘀不畅,痰瘀互结而形成息肉。回到胃息肉的话题。浊毒内蕴是胃息肉的基本病机,且贯穿疾病始终,常与气郁、瘀血、正虚相兼夹为病。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与浊毒内蕴、气分热盛、肝气郁结相关,治疗以化浊毒、清气分、解肝郁为主;腺瘤性息肉多为瘀血、浊毒阻滞络脉,治疗应以化浊解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胃息肉后期,气血阴阳俱损,宜及时扶助正气,最终邪去正复治愈疾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gwwaw.com/wylb/16798.html